AI 素養|AI 為什麼會亂講話?揭開大型語言模型的「黑盒子」運作邏輯

理解 AI 為何能回答、也會胡說八道的真正原因

· AI 素養
Section image

睿客|InfoAI

AI 是數學,不是魔法。當你打開 ChatGPT,輸入一句「今天心情不太好」,螢幕那端迅速跳出安慰的話語,甚至還附上幾個溫暖的表情符號。在那一瞬間,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:螢幕背後似乎坐著一個善解人意的「人」,或者是一個具備情感與靈魂的數位大腦。

這正是目前大眾對 AI 最美麗、卻也最危險的誤解。

事實上,這些大型語言模型(LLM)並沒有情緒,沒有記憶,更沒有所謂的「自我意識」。它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。如果我們剝開 AI 那層看似無所不知的外衣,你會發現裡面並沒有魔法,只有成千上萬行冷冰冰的程式碼,以及極其複雜的機率統計學。

這篇文章的目的,並不是要潑冷水,而是要帶你潛入這個「黑盒子」的內部。唯有當我們停止將 AI 視為「像人一樣的生物」,回歸到「它是一個基於數學的預測模型」這一本質時,我們才能真正掌握它的使用邏輯,避開它胡說八道的陷阱,並將其從一個單純的聊天對象,轉化為真正強大的生產力工具。接下來,讓我們開始這趟解密之旅。

核心機制解密:它只是個超級「接龍」高手

既然 AI 沒有靈魂,那它到底是用什麼來回答問題的?答案可能簡單得讓你驚訝:機率

想像一下,你拿著手機打字,輸入「今天晚上我要去...」,輸入法通常會自動跳出幾個候選詞,像是「吃飯」、「看電影」或「睡覺」。這就是最基礎的預測模型。像 ChatGPT 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(LLM),本質上就是這個功能的「超級進化版」。

它的運作核心被稱為「下一個字預測」(Next Token Prediction)

當你輸入一段指令(Prompt)時,模型並不是在像人類一樣「思考」問題的答案。它是在做一道巨大的填空題:「根據前面這串文字,下一個最合理、機率最高的字是什麼?」

讓我們回到那個經典的例子:「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...」。

對人類來說,我們接「霜」是因為我們背過這首詩,理解它的意境。但對 AI 來說,它之所以接「霜」,是因為在它看過的數兆字資料中,「疑是地上」後面接「霜」的統計機率最高(可能是 99%),而接「水」或「坑」的機率極低。

這就是所謂的「黑盒子」內部真相。這裡面沒有一個讀過唐詩三百首的文人,只有一個正在快速計算機率分佈的數學模型。它不理解「月光」的淒美,它只知道「光」和「霜」在數據結構上經常靠在一起。

現在我們已經揭開它「只看機率」的本質。基於這個原理,我想請你思考一下:既然它只是根據機率選字,而不是真的去查證事實,那麼當我們問它一個它「沒看過」或「不熟悉」的問題時,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?

為什麼 AI 會「一本正經胡說八道」?

延續前面的問題:當你問 AI 一個它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時,它會怎麼做?

如果是一個人,他可能會說:「抱歉,我不知道。」但對於一個以「預測下一個字」為目標的機率模型來說,它的任務不是「說實話」,而是「把句子接下去,而且接得很通順」。這就導致了 AI 領域最著名的現象——「幻覺」(Hallucination)

簡單來說,當 AI 的資料庫裡沒有相關資訊,或者資訊模糊不清時,為了滿足「接龍」的任務,它會依據語言的統計規律,強行拼湊出一個看起來非常合理、邏輯通順,但完全虛構的答案。

舉個例子,如果你問 ChatGPT:「請介紹 2026 年上映的電影《哥吉拉大戰孔子》的劇情。」

雖然這部電影根本不存在,但 AI 抓住了「電影」、「劇情」、「哥吉拉」這些關鍵字的關聯性。它可能會開始煞有其事地編造:「這部電影講述了怪獸之王穿越時空來到春秋戰國時代...導演是...票房預計達到...」。

它並不是在說謊(因為它沒有意圖),它只是在努力完成它的數學作業:找出最像「電影介紹」的文字排列組合。對 AI 而言,「語意通順」的優先級,往往高於「事實正確」。這就是為什麼它寫出來的東西總是文筆流暢,讓你很難第一時間察覺它在胡扯。

現在你應該已經明白 AI 之所以會造成「幻覺」的成因:這是因為 AI 太過追求「通順」與「機率」

黑盒子的雙面刃:創造力 vs. 準確性

讀到這裡,你可能會覺得:「既然 AI 這麼愛胡說八道,那它豈不是很多餘?」,嗯,從表面上來看是這樣沒錯,但其實這裡有一件事情是很有趣的:「幻覺」與「創造力」,其實是一體兩面。

如果 AI 每次都只選擇機率最高(100%)的那個字,它的回答將會變得極度無聊、死板且千篇一律。正是因為它偶爾會「跳脫框架」,選擇那些機率沒那麼高、比較冷門的字詞組合,它才能寫出意想不到的詩句、想出獨特的行銷文案,或是幫你進行腦力激盪。

在 AI 工程領域,有一個專門控制這種「隨機性」的參數,被稱之為「溫度」(Temperature)

  • 低溫度 (接近 0): AI 會變得嚴肅、保守,只挑選機率最高的答案。這適合用來寫程式碼、翻譯或回答標準事實,因為你需要的是精準。

  • 高溫度 (接近 1): AI 會變得奔放、大膽,甚至有點瘋狂。這適合寫小說、想劇本或發想創意,這時一點點「幻覺」反而能成為靈感的養分。

所以,AI 素養的關鍵不在於強迫 AI 永遠不犯錯,而在於「人」如何根據任務性質來引導它。

當你需要準確資訊時,你要像查證新聞一樣去核實它的輸出(因為你知道它可能會瞎掰);當你需要創意時,你就要擁抱它的「胡思亂想」,讓它成為你最不按牌理出牌的副駕駛。當你了解 AI 的這個雙面刃特性後,你就不會再因為它算錯數學而生氣,也不會因為它寫出平庸的文章而失望,因為這結果往往是取決於你如何設定它的「溫度」。

當你對所謂「溫度」的這個技術有一點的概念後,也就明白為什麼在使用 AI 時需要有「人」來介入。

新時代的 AI 素養:做個清醒的駕駛員

最後,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:什麼是真正的 AI 素養?經過以上的解密,相信你已經明白,AI 素養絕對不僅僅是背誦幾個神奇的「提示詞咒語」,或者學會如何用它生成一張漂亮的圖片。

真正的 AI 素養,建立在對 AI 本質的深刻理解基礎上,理解它是一個強大但有缺陷的機率模型。

既然我們知道它可能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,我們就不能再做一個「盲目的乘客」,完全把方向盤交給它;相反地,我們必須成為一位「清醒的駕駛員」。

在這個新時代,人類最重要的能力不再是單純的「產出」,而是「鑑賞」與「整合」。例如:

  • 當它寫作時:你是總編輯,負責審核它的邏輯,修正它的語氣,並注入人類獨有的情感溫度。

  • 當它查核資料時:你是查核員,負責驗證關鍵事實,確保它沒有掉入機率的陷阱。

  • 當它發想時:你是策展人,負責引導它在成千上萬個瘋狂的點子中,挑選出最閃亮的那顆鑽石。

未來的競爭,真的不是「人類 vs AI」,而是「會用 AI 的人 vs 不會用 AI 的人」。所以,別讓恐懼阻礙你,也別因為省事就全盤接受它的答案。打開 AI 的黑盒子,理解它的數學本質,同時,包容它的隨機幻覺,然後自信地握住方向盤,按照你的節奏全速前進。請記得,AI 是你的副駕駛,而這趟全新的豐盛之旅正要開始,綁好安全帶,讓我們啟動吧。

{ 延伸閱讀 }

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

本內容由 Content Power 擁有著作權,如有引用、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,請

來信聯繫:contentpower688@gmail.com

InfoAI|全球AI新聞精選解讀

在 AI 改變世界之前
助你先讀懂 AI 世界

每日精選全球 AI 新聞

解讀趨勢脈絡與機遇

不是追著熱門新聞跑

而是掌握方向與脈動

InfoAI|讀懂 AI 如何改變世界